江西墓地骨灰寄存设备公司

殡葬改革骨灰盒集中存放于祖灵庙

更新时间:18/10/2024 09:15:12 浏览:286,1,0次

  骨灰盒集中安放,大量使用骨灰寄存架产品,云南大理探索殡葬改革,引导百姓移风易俗,利用“祖灵庙”进行集中殡葬,深受百姓欢迎。

  来到大理海东镇下和村前的一座荒山,远远看到一两座古典式建筑,走近看还以为是一座白族传统式民居大院,其实是大理海东镇百姓的逝者之居,还有一个好听的称呼——“祖灵庙”。

  所谓“祖灵庙”(“祖”,祖先;“灵”,灵骨;“庙”,建筑规制),即存放骨灰盒的建筑。(骨灰存放架www.guhuijia.com.cn)大理博物馆原馆长谢道辛介绍说,这是大理为妥善解决开发建设用地与村民殡葬用地之间的矛盾一个创新,经过深入民间进行走访调研,集中民智,在大理海东的荒坡上建设具有浓郁白族殡葬文化特色的骨灰存放建筑——“祖灵庙”,将老百姓去世后的骨灰盒集中安放在里面,这样既解决了殡葬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冲突问题,也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受到老百姓欢迎。

  “很受百姓欢迎”?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海东镇下和村走访。

  “我们死了以后也要进去(祖灵庙)的嘛。政府为我们老百姓修好了(祖灵庙),死了以后也就像住在家里一样。”海东镇下和村的村民杨光仁说,(骨灰寄存架www.guhuijia.net.cn)他的父母前年去世了,现在火化了寄存在火化场,“祖灵庙”建好后就带回安放在里边。他说,像他家一样,下和村骨灰盒准备安放在祖灵庙的已有15家。今后去世后也愿意将骨灰放入祖灵庙,他告诉记者,全村绝大部分老百姓都有着跟他一样的想法。

  记者没想到,在海东镇调查采访时,老百姓对“祖灵庙”的认可度竟如此之高。调查发现,群众欢迎的原因有三:一是“祖灵庙”建设本身就符合白族殡葬习俗,人去世后进入庙堂,与白族传统上的“本主庙”有相通之处;二是减轻负担,村民杨光仁说,过去,老人去世办丧事少说也要花上一两万元钱,现在才需要两三百元的骨灰盒钱;三是没有了繁琐的封建迷信仪式,丧事都简化了,省事。

  “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刚一开始群众的反对声音很大。”大理海东开发委国土局局长杨育芳说,当初,开发建设海东,牵扯到老百姓的5万多冢坟需要搬迁。(骨灰盒集中安放架www.guhuijia.net.cn)“房子可以拆,挖祖坟可不干。”起初,老百姓抵触情绪很大。即使有的说服教育后勉强搬迁,可仅仅是移动一个位置,过几年新的开发用地需要又不得不再次搬迁,就这样,有的坟反复搬迁了好几次,这样一来,老百姓不干了,要求无论如何也得给他们专门规划出用地来解决埋坟的问题。

  “如果按照老百姓的要求,5万冢坟,按照公墓占地标准,每座4平米,也要占地20多万平米,可没有那么多地啊。”大理海东开发委外宣办主任刘娟说,尤其是,海东2万多群众及在建新城的25万入驻人口,将来去世后的殡葬用地怎么办?若全用土葬,那不是满上遍野的坟墓吗,“死人和活人争地”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们不是迁坟要地,而是要进行一场符合群众利益的殡葬改革。”大理海东开发委的主任杨志东说,即使再困难也要把老百姓的殡葬问题解决好,要严格按照民政部的要求,(骨灰盒存放龛位www.guhuijia.net.cn)进行“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的殡葬改革。”为此,一场下乡调研,召开座谈会,到外地参观考察,请白族民俗专家指导,根据白族群众的民族习惯和认可度,开创性地设计建设了“祖灵庙”。杨志东说,祖灵庙的建成破解了大理发展中面临的群众殡葬用地难题,最大限度地节约殡葬用地。同时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形成“厚养薄葬”的时代风尚,为当地百姓欢迎,还为大理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据介绍,若以50年测算,大理海东新城建设迁坟及人口自然死亡安葬需要11932亩殡葬用地,而海东新城新建的11座祖灵庙,总占地仅50亩,用地利用率不仅提高了200多倍,而且祖灵庙建筑还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园林人文景观。

  大理州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大理探索集中安葬模式,(集约化骨灰堂存放架www.guhuijia.net.cn)既节约了土地资源,更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转变。

相关资讯:

相关产品:

  • 网站主页
  • 电话咨询